课程列表

首页 >> 一流本科课程 >> 课程列表 >> 正文

大学物理

省级一流课程线上课程2020

课程主讲人:

邓永和

开课对象:

本科生/社会学习者

课程分类:

通识课/教师教育课

所属学科大类/专业类:

理学/物理学类(0702)

课程地址:

http://www.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tail/216450453
  • 课程简介
  • 教学大纲
  • 教学团队
  • 教学成果
  • 教学资源
《大学物理》 课程简介

《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理工科的学习与研究发展都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物理学正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物理学研究自然物质最基本的结构、相互作用及运动变化规律,是人类探索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学科。它是工程实践、科技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物理学的内容溶入在生活的各方各面。

《大学物理》 教学大纲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

1.1 绪论

1.2 质点运动的描述

1.3 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1.4 运动的相对性

第二章 质点动力学

2.1 牛顿运动定律 质心运动定理

2.2 动量和角动量

2.3 功和能量

2.4 刚体的定轴转动

第三章 狭义相对论基础

3.1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3.2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

3.3 洛伦兹变换与相对论速度

3.4 相对论动力学基础

第四章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4.1 简谐振动

4.2 阻尼振动 受迫振动 共振

4.3 振动的合成与分解

4.4 平面简谐波

4.5 波的能量

4.6 波的衍射与干涉

4.7 多普勒效应

第五章 气体动理论基础

5.1 理想气体压强与温度的统计解释

5.2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与理想气体的内能

5.3 速率分布律与能量分布律

5.4 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与平均自由程

第六章 热力学基础

6.1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应用

6.2 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




邓永和 教授 / 湖南工程学院

个人简介

邓永和,男,汉族,1974年7月生,中共党员,湖南邵东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工程学院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院长。湖南省应用特色学科“物理学”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第三层次人才,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南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南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湘潭市高端人才,湘潭市新型工业化高级人才,湘潭市、县科技特派专家,湖南工程学院优秀教师。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湖南省教改课题、湖南省名师空间课堂、教育部大学物理课程教指委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课题等,和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合作项目10多项,到账经费300多万,指导学生完成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验项目2项。在《Philosophical Magazine》、《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 》、《中国科学》、《物理学报》、《CHINESE PHYS B》、《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得湘潭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和湖南工程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等多项奖励。指导研究生获省级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指导本科生获得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省级学科竞赛和挑战杯等获奖20多项。

学习工作经历

2019.7~湖南工程学院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院长

2011.9~2019.6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博士

2015.12~2019.6 湖南工程学院理学院院长

2011.12~2015.11 湖南工程学院理学院副院长

2013.12~湖南工程学院教授

2005.09~2008.12 湘潭大学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7.12~2013.11 湖南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3.02~2007.11 湖南工程学院讲师

1998.7~2003.01  吉首大学助教、讲师

1994.09~1998.07 云南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

方向一:Ti基、Ni基、Mg基合金材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方向二:气体敏感电子元件与材料的研究;

方向三:非晶的遗传算法与纳米团簇MD模拟研究。

荣誉奖励情况

6.2019年度湘潭县优秀科技特派专家

5.2019年湖南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标兵

4. 2013年湖南工程学院实践教学工作先进个人

3. 2009年湖南工程学院优秀教师

2. 2008年湖南工程学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

1. 2008年湖南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

科研项目

17)教育部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立项项目“基于《大学物理》名师空间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索”,2018-2020年,2万,主持,在研

16)湖南省教改课题(湖南工程学院教改课题招标项目)“立体化与精细化的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18-2020年,10万,主持,在研

15)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高铁三型车制动大钢背新材料研究与产业化”,2018-2020年,15万,主持,在研

14)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湘潭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高性能镍基合金GH600电极材料微结构与抗氧化性研究”批准号:2016JJ5028,2016-2019,5万,主持,结题

13)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TiAl基中温合金微合金化与力学性能研究”批准号:13JJ6070,2013-2015,3万,主持,结题

12)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二元镁基储氢材料晶体结构及储氢动力学性能研究”批准号:09B022,2009-2012,3万,主持,已结题

11)湖南省普通高校信息化教学应用项目“《大学物理》课程群名师空间课堂”,2016-2016,3.5万,主持,结题

10) 湖南省教改课题“基础物理课程教学自主式学习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0.01-2013.12,2万,主持,结题

9) 湘潭高耐合金制造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高速交流重载机车用变形单元热处理工艺研究”2013.4-2013.6,1万,主持,结题

8) 湘潭高耐合金制造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高速交流重载机车用变形单元关键技术研究”2013.7-2015.12,5万,主持,结题

7) 湘潭无线电有限责任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A4轻质电磁屏蔽材料性能模拟研究”2013.9-2013.12,1万,主持,结题

6) 湘潭无线电有限责任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A4轻质电磁屏蔽材料机械加工与设计研究”2014.5-2014.8,2万,主持,结题

5)湘潭无线电有限责任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A4炮射导弹检测训练系统研制”2014.9-2014.12,5万,主持,结题

4)湘潭无线电有限责任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入侵防御机制研究”2015.12-2016.12,15万,主持,结题

3)湘潭高耐合金制造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新型火花塞用镍基电极材料冷加工流动性研究”2016.1-2017.12,5万,主持,结题

2)深圳市新则兴科技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溶胶-凝胶法制备低功耗铁电薄膜开发”2017.4-2018.12,49万,主持,结题

1)深圳市新则兴科技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低功耗铁电薄膜性能测试与器件开发研制”2019.1-2020.12,80万,主持,在研

主要学术成果

[24]Gao Ming, Deng Yong-He*, Wen Da-Dong, Zhao He-Ping.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on the site occupancy behavior of transition metals in L12-Al3Li phase. 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 2020, 7(4): 046519. DOI:10.1088/2053-1591/ab8b1aa.(通讯作者)

[23]Gao Ming, Deng Yong-He*, Wen Da-Dong, Tian Ze-An, Zhao He-Ping, Peng Ping.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hereditary mechanisms of clusters in rapidly solidified Pd82Si18 alloy. Acta Physica Sinica, 2020, 69(4): 046401. DOI:10.7498/aps.69.20190970. [高明, 邓永和*, 文大东, 田泽安, 赵鹤平, 彭平. 快凝Pd82Si18合金原子团簇的演化特性及遗传机制. 物理学报. 2020, 69(4): 046401.] (通讯作者)

[22]Wen Dadong, Deng Yonghe, Dai, Xiongying, Tian, Zean, Peng, Ping. Atomic structure insight into crystallization of undercooled liquid metal Zr during isothermal relaxation processes. Philosophical Magazine,2019, 99 (23):2904-2919. DOI:10.1080/14786435.2019.1644464

[21]Deng Yonghe, Wen Dadong, Li Yuan, Liu Jian, Peng Ping. Local atomic structures of amorphous Pd80Si20 alloys and their configuration heredity in the rapid solidification. Philosophical Magazine, 2018, 98(31):2861-2997. DOI:10.1080/14786435.2018.1510188

[20]Wen Dadong, Deng Yonghe, Dai, Xiongying,, Tian, Zean, Mo Yunfei, Peng Ping. Evolution of local atomic structures during rapid solidification of liquid metal W. Modern Physics Letters B, 2018, 32(30):1850368. DOI: 10.1142/S0217984918503682

[19]Tang Zhenghua*, Deng Yonghe*, Ge Feng, Ni Hao, Chen, Liping, Cheng Chuanpin, Tang Minghua, Gao Ju. Electric-field control of magnetism in the flexible CoFeB/P(VDF–TrFE) multiferroicheterostructure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 2017,223: 125–130. DOI: 10.1016/j.mseb.2017.05.005(通讯作者)

[18]Wen Dadong, Deng Yonghe, Liu Jian, Tian Zean, Peng Ping. Effect of high pressure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clusters during the rapid solidification of zirconium melts.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2017, 140:275-283. DOI:10.1016/j.commatsci.2017.07.040

[17]Peng Chao, Li Yuan, Deng Yonghe, Peng Ping. Atomistic Simulation for Local Atomic structures of Amorphous Ni-P Alloys with Near-Eutectic Compositions.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2017,53(12):1659-1668. DOI:10.11900/0412.1961.2017.00185

[16]Deng Yong-He, Wen Da-Dong, Peng Chao, Wei Yan-Ding, Zhao Rui, Peng Ping. Heredity of icosahedrons: a kinetic parameter related to glass-forming abilities of rapidly solidified Cu56Zr44 alloys. Acta Physica Sinica. 2016, 65(6): 066401. DOI:10.7498/aps.65.066401 [邓永和,文大东,彭超,韦彦丁,赵瑞,彭平. 二十面体团簇的遗传: 一个与快凝Cu56Zr44 合金玻璃形成能力有关的动力学参数.物理学报. 2016, 65(6): 066401]

[15]Ruan Lan, Deng Yong-he, Peng Ping. Phase Stabil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β-TiAl-xCr Alloys. Chinese Journal of Rare Metals. 2015, 39(1):35-42 DOI: 10.13373/j.cnki.cjrm.2015.01.006 [阮朗, 邓永和, 彭平. β-TiAl-xCr合金的相稳定性与力学性质预测 .稀有金属. 2015, 39(1): DOI: 10.13373/j.cnki.cjrm.2015.01.006]

[14]Hu Yanjun, Li Ying, Deng Yonghe, Peng Ping. Optical transportation and controllable positioning of nanospheres using a microfiber. AIP Advance. 2015, 5(3) DOI:10.1063/1.4915515

[13]Hu Yanjun, Wen Dadong, Jiang Yuanqi, Deng Yonghe, Peng Ping. Effect of cooling rates on clustering towards icosahedra in rapidly solidified Cu56Zr44 alloy. Tran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5, 25(2):533-543. DOI:10.1016/S1003-6326(15)63635-4

[12]Deng Yonghe.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property of the 24R-type LPSO structure in Mg-Y-Zn alloy. Journal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Sciences. 2013, 4(1): 64-71. DOI:10.4208/JAMS.031112.042312A.

[11]Deng Yonghe, Liu Jingshuo. Formation abilities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Mg-TM-H (TM = Sc, Ti, V, Y, Zr, Nb) crystal. Acta Physica Sinica. 2011, 60(11): 117102.DOI:10.7498/aps.60.117102 [邓永和, 刘京铄. Mg-TM-H (TM = Sc, Ti, V, Y, Zr, Nb)晶体形成能力和电子性能. 物理学报, 2011, 60(11): 117102.]

[10]Chen Qiao, Deng Yonghe. Heat Generation by Electric Current in Normal-Metal-Molecular Quantum Dot-Superconductor System.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2011, 56(3):517-520. DOI:10.1088/0253-6102/56/3/22

[9]Wang Taofen, Chen Ping, Deng Yong-he, Tang Biyu.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 of structural andelastic properties of Pd3−xRhxV alloys.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1, 21(2): 388-394. DOI:10.1016/S1003-6326(11)60726-7

[8]邓永和. Mg3MNi2 (M=A1, Ti) 的晶体结构与电子性能原子模拟研究.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11年6月出版(CSCD核心版收录)

[7]Deng Yonghe. Effects of O defects on adsorption of small Ag clusters on MgO(001) surface. Chinese Physics B. 2010, 19(1): 01730. DOI:10.1088/1674-1056/19/1/017301

[6]邓永和, 尹凤娥,容青艳. Cs-Mg-H合金的形成能力与成键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40(2010) 213-218

[5] Yang Jianyu, Wu Wangyu, X Chen uguang, Deng Yonghe, Xiao Gan. The effect of step thickness on the surface diffusion of a Ptadatom. Modellingand Simulation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 17(7):075004. DOI:10.1088/0965-0393/17/7/075004

[4]Deng Yonghe, Wang Taofen, Zhang Weibing, Tang Biyu, Zeng Xiaoqin, Ding Wenjiang. Crystal structure investigation of Mg3Pd from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08,18(2):416-420.DOI:10.1016/S1003-6326(08)60073-4

[3]Cheng Chuangping, Tang Minghua, Yang Jianyu, Deng Yonghe. Ferroelectric properties of Bi(3.4)Dy(0.6)Ti(3)O(12) thin films crystallized in N(2). Materials Letters. 2008, 62(15):2450-2453. DOI: 10.1016/j.matlet.2007.12.018

[2]Wang Yufei, Zhang Weibing, Wang Zhizhong, Deng Yonghe, Yu Na, Tang Biyu, Zeng Xiaoqin, Ding Wenjiang. 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structural stabilites and electronic characteristics of Mg-La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2007, l41(1):78-85

[1]Zhang Weibing, Deng Yonghe, Hu Yulin, Han Keli, Tang Biyu. Structural Distortion of B1-Strctured MnO and FeO.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 2007, 142(1-2):6-9.


D13B

容青艳 副教授 / 湖南工程学院

研究领域

1. 纳米磁性材料

2. 薄膜物理

论文与著作

1. Qing-Yan Rong, Ai-Ming Hua, Xiang-Hua Zhang, Ling-Ling Wang, Wen-Zhi Xiao*. Ferromagnetism and controllable half-metallicity of two-dimensional hexagonal CrOX (X = F, Cl, Br) monolayers,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2020,167310(515): 1-7.

2. Qing-Yan Rong, Wen-Zhi Xiao*, Chuan-Pin Cheng, Ling-Ling Wang. Magnetism and ferroelectricity in BiFeO3 doped with Ga at Fe site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9, 0925-8388(797): 117-121.

3. Qing-Yan Rong, Wen-Zhi Xiao*, Gang Xiao, Ai-Ming Hu, Ling-Ling Wang*. Magnetic properties in BiFeO 3 doped with Cu and Zn first-principles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6, 674(25): 463-469.

4. Qing-Yan Rong, Ling-Ling Wang*, Ai-Ming Hu, Wen-Zhi Xiao*. Magnetic properties in BiFeO3 doped with non-metallic element: First-principles investigation, Physics Status Solidi B, 2015, 253(2): 279-283.

5. Qing-Yan Rong, Ling-Ling Wang*, Wen-Zhi Xiao, Liang Xu. 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magnetic properties in Co-doped BiFeO3, Physica B, 2014, 457(1): 1-4.    

荣誉与奖励

1. 2019年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

2.2017年获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三等奖

3. 2005、2013、2015年获湖南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

4. 2009、2012、2018年获湖南工程学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

5. 2015年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

6. 2015、2016、2018年获校级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

7. 2014、2015、2016年指导学生获湖南省湖南省大学生物理奖赛二等奖

8. 2019年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

9.2019年获湖南工程学院优秀教师和湖南工程学院优秀教研室主任荣誉称号


    徐海清 副教授 / 湖南工程学院

个人简介

女,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主持完成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留学基金,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湖南省教育厅项目的资助,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厅项目多项。在Optical Materials、Physica E、Optics 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全部被SCI收录,其中一篇论文获得湘潭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本人2015年被评为湖南工程学院青年科技标兵,2016年被评为湖南工程学院“百名骨干人才” 项目第一层次人选。2018年被评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


陈桥 教授 / 湖南工程学院

个人简介

博士、教授、湖南工程学院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副院长。湖南省物理学会理事、湖南省欧美同学会会员。入选湖南省121人才第三层次人选、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湘潭市高层次人次D类、湖南工程学院青年科技标兵、湖南工程学院首批“百名骨干人才”第一层次人选等。先后获得湖南工程学院优秀教师,湖南工程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北京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在凝聚态物理专业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在纳米电子输运理论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文大东 /

研究领域

博士,讲师, “物理学”省级应用特色学科学术骨干。近5年一直担任《大学物理》课程的主讲工作。参与完成了湖南省信息化课程《大学物理》名师空间课堂的建设工作, 先后参与修订了《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物理学》教材。积极参与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科竞赛指导,2017年度指导本科生获得湖南省大学生物理竞赛二等奖1项,2018年获得“卓越计划”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优秀教师荣誉。主持完成校级教改课题1项,参与完成省级大学物理教学改革项目2项。在凝聚态物理专业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在非晶态合金的结构分析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肖刚 讲师 / 湖南工程学院

个人简介

博士,讲师,从事大学物理教学工作16年,获得湖南工程学院现代黑板板书教学比赛一等奖、湖南工程学院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


肖文志 副教授 / 湖南工程学院

个人简介

肖文志,男,汉族,1974年生,民盟成员,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湖南工程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南工程学院优秀教师。主持完成湖南自然科学基金1项目、主持完成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在研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一项、主持完成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项、主持完成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项。在Scripta Materialia、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physica status solidi (RRL)-Rapid Research Letters、Applied Surface Science、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学术论文30多篇,他引用超过400次。


许迈昌 副教授 / 湖南工程学院

个人简介

许迈昌,副教授,中共党员。从事教育33年,主编出版大学物理学教材3套,主持湖南工程学院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等质量工程项目3项,已获得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多媒体课件竞赛一等奖、省市优秀论文一等奖等、湖南工程学院优秀教师、湖南工程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湖南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等荣誉称号,并指导过青年教师教学5人。


裴威 讲师 / 湖南工程学院

研究领域

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计算物理。


成传品 副教授 / 湖南工程学院

研究领域

1.铁电薄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铁电极化机理的分析

2.磁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磁电耦合机理分析

论文与著作

[1]C. P. Cheng, Y. C. Liao, W. Z. Xiao, Q. Y. Rong, M. F. Wang, Ferroelectric and magnetoelectric properties of (Bi, La)Ti3O12-CoFe2O4 composite thin films derived by a chemical solution deposition process, Ferroelectrics, 2017, 521(1): 18-25.国外SCI收录(权威)

[2]C. P. Cheng, Y. Xiong, M. H. Tang, Ginzburg-Landau-Devonshire theory of interfacial and thickness effects on the polarization of ferroelectric thin films, Integrated Ferroelectrics, 2017, 178(1): 110-116.国外SCI收录(权威)

[3] C.P, Cheng, Y. Xiong, F. Yang, J.Q. Li, M.H. Tang, Z. Li, Study on multi-logic polarization and inverse piezoelectric effect of ferroelectric tunnel junction with a composite barrier[J]. Integrated ferroelectrics, 2016, 169:113-123. 国外SCI收录(权威)

[4] C. P. Cheng, B. Jiang, M. H. Tang, et al. Influence of pyrolysis temperature on ferroelectric properties of La and Mn co-doped BiFeO3 thin films[J].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2, 22: 2153-2157. 国内SCI(核心)

[5] C. P. Cheng, B. Jiang, M. H. Tang, et al.Polarization fatigue behaviors in Bi3.5Nd0.5Ti3O12 ferroelectric thin films[J]. Surface Review and Letters, 2011, 18: 203-208. SCI收录三区(权威)

[6] C. P. Cheng, M. H. Tang, Z. H. Tang, Y. C. Zhou.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La0.6Ca0.4MnO3-Bi3.4Nd0.6Ti3O12 thin films derived by a sol-gel process. Journal of Sol-G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68: 346-350. SCI收录三区(权威)

[7] C. P. Cheng, M. H. Tang, Z. H. Tang, Y. C. Zhou. Magnetoelectric Bi3.25Nd0.75Ti3O12-La0.6Ca0.4MnO3 composite thin films derived by SOL-GEL method. Journal of Sol-G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68: 136-140. SCI收录三区(权威)

[8] C. P. Cheng, M. H. Tang, X. S. Lv, Z. H. Tang, and Y. G. Xiao. Magnetoelectric coupling in La0.6Ca0.4MnO3-Bi0.6Nd0.4TiO3 composite thin films derived by a chemical solution deposition method.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12, 101: 212902. SCI收录二区(权威)

[9] 成传品,邓永和,预退火气氛对BDT铁电薄膜性能的影响,微纳电子技术,2011,48(1):37-39.中文核心(核心)

[10] 成传品,邓永和,戴雄英,肖刚,Bi3.5Yb0.5Ti3O12铁电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微纳电子技术,47(10):2010,606-609.中文核心(核心)

荣誉与奖励

2017年校级教学比赛二等奖;

2009年理学院教学比赛三等奖、教案比赛二等奖;

2011年理学院教学比赛二等奖;

2017年理学院教学比赛二等奖;

2017年湖南工程学院教学质量奖;

2019年湖南工程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戴雄英 副教授 / 湖南工程学院

个人简介

戴雄英,博士、副教授、湖南省物理学会理事、硕导。先后获得湖南工程学院优秀教师,湖南工程学院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项目6项,其中省级教研教改项目2项。


《大学物理》 教学成果

《大学物理》课程2018年已在“学银在线”平台上线,已有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城市学院、湘南学院、莆田市秀屿区实验中学、福建省仙游县华侨中学先后使用本课程的线上教学资源并完成4个期次分内容的教学活动,2020年春季和秋季学期分两个期次开设了完整的线上教学工作,课程已在湖南工程学院全面展开线上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收到了使用学生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点击量超过1200万次。
课程的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线上教学的组织中,通过设计课程教学PPT课件、关键知识点的教学视屏、教材的电子版阅读的任务点,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组织校内专家、课题组成员就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等问题展开了线上教学专题讨论,《大学物理》课程组成员分批调查部分高等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学生需求实际,设立签到、抢答、问卷、随堂练习、章节测试和模拟测试的形式组织系列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和社会使用者普遍反映很好。
教师团队在实施线上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对学生的实际要求为出发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置,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适时插入教学互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了学生自主式的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根据线上教学的特点真实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合理设置权重,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依据。
课程在使用过程初步实现了:(1)创新师生的思维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课堂讲授与网络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的有效对接,初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限翻转,补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按照知识点录制视频,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进度和时间有选择性地进行自主学习,可暂停思考、可重复播放,是单独辅导变得更为有效、快捷,有效地解决了分层次教学,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大学物理》 教学资源

大学物理1线上资源: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tail/222766455
大学物理2线上资源: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tail/216450453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福星东路88号   邮编:411104

Copyright© 2018-2022 湖南工程学院 教务处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4008333号-1   [后台登录]